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,环保税法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税收加快从行政手段向法制化转变,为下一步修订个税法、出台房地产税法、增值税法等树立范本。
张远认为,像防霾工具,如市面上的口罩、空气净化器等都要请相关专家严格审查,同时通过媒体、社区专栏、横幅广告等向人们宣传雾霾天的自我保护方式。但若长期这样下去,车辆相当一部分时间都处于停驶状态,干等着折旧,车主交的商业保险浪费了。
69.2%受访者建议改变能源结构,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最近朋友圈都在转一个对防霾口罩的检测报告,说很多口罩起不到防霾效果。往常家里空气净化器开一会儿空气就达标了,但这几晚机器都是连轴转,不能净化彻底。例如,车辆限行会造成一些人出行不便,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有能力的家庭、个人购买更多车辆,形成单双号互补,反而让汽车保有量增加,从长期效应来看有可能使未来的道路交通压力更大。同时要提高车辆运用和交通管理相关法律的立法合理性、可执行度。调查中,50.9%的受访者会为了空气质量、环境安全践行低碳出行。
5.8%的受访者则不会,感觉没什么效果。44.1%的受访者直言让红警雾霾没那么可怕。海洋深处的变暖令人惊讶,研究人员提出了围绕南大洋的数种解释。
但在一年中的某些时间,在某些海域,富碳的表层水会数次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。追踪碳排放数个世纪以来,南大洋的秘密吸引了无数探索者,但这里独特的环境让船只难以进入。而南极洲周围的这种神秘旋涡是由全球最大的持续风驱动的。一个基于第三轮船只考察初步数据的未发表研究也发现了类似趋势。
崖边漫步2015年1月,海洋学家乘坐澳大利亚破冰船南极光号奔赴南极,他们拥有一个独特的机会。目前仍不清楚何种因素加热了表层洋流。
但严酷的自然条件数十年来让海洋学家对这里望而却步,不过,现在有了变化。不过,澳大利亚南极气候和生态合作研究中心海洋学家SteveRintoul表示,托滕冰川考察能提供第一手资料,从而研究同样影响东南极洲的相同过程,并提出该大陆巨大冰原寿命的新问题。研究人员提出,现在的问题是,冬季二氧化碳释放量升高是否代表了整个南大洋的更大趋势?这让人十分好奇。但无论如何,就像Russell所说的,对海洋学家而言,现在正是好时期。
于2014年发起的SOCCOM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资助,将在南大洋运行6年。Sarmiento说,这是一个大变革。全世界研究人员利用浮标、系泊系统、船只、滑翔机、卫星、计算机模型,甚至传感器,对这里进行研究。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解释,为何冰川时代末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约1/3以及稍后浓度升高。
变暖的海水碳只是南大洋故事的一部分。但让她真正震惊的是海水分析传感器数据流。
卫星观测资料显示,该冰川在过去15年间出现变薄迹象。例如,斥资2100万美元的南大洋碳和气候观测及建模项目(SOCCOM)已经布放了51个机器人浮标,监测南极洲周围海域中海水化学及生物活性的若干个指标,追踪流入南大洋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。
现在,研究人员能近乎实时地观测南大洋变化,在冬季尤其如此。图片来源:ColinMonteath10米高的海浪让JoellenRussell措手不及。不过,去年刊登在《科学》杂志的研究指出,该大洋的碳汇能力从21世纪初期开始提高。南大洋能从大气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热量,从而放缓全球变暖的速度。南大洋是洋流网络的起始点,洋流能从洋底带来水、热量和营养物质。结果是,Russell的脚下是几个世纪未曾露面的古老海水。
信息爆炸令人惊讶。自1999年起,Gordon就在维护威德尔海的一系列系泊设备。
Gordon说,但科学是:你观测的越多就越复杂。新鲜的表层水密度低,这是因为为海床提供的维持底部洋流的冷水减少。
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AlisonGray说,这也暗示着南大洋的碳汇能力比预想的弱。他表示,在一些区域,深水在逐渐变淡,但长期趋势尚不明显。
该海域也是研究表层冷水下降形成海底洋流的主要海域。一直以来,科学家推测,海洋吸收了由全球变暖产生的约93%的额外热量,以及约26%由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,但并不清楚这些热量和碳到底去了海洋的哪个地方。我们对底部海水如何变化及其对全球洋流的影响只知皮毛。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科学家都有自己偏向的理论。
而且,其强大的洋流驱动了全球大部分海洋循环。这些自动探测器能够定期下潜至水下2000米的深度,并在重新升到海面之前测量温度与盐度数据,之后将它们的观测结果发送至一颗人造卫星。
无论如何,SOCCOM将帮助研究人员回答这些问题。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(NOAA)海洋学家GregoryJohnson说。
英国南极调查局海洋学家MichaelMeredith说。利用新数据,该团队检验了自己的模型,并改进了对二氧化碳如何在空气和海洋中移动的估计。
他们计划填补庞大的数据空白,并弄清南大洋的功能,这将有助于提高预测全球变暖、南极冰架融化和海平面上升速度的能力。在新西兰南部考察时,风浪重重击打着她的科考船。另外,海洋学家还在使用国际Argo阵列3900多个浮标提供的数据。图片来源:ColinMonteath10米高的海浪让JoellenRussell措手不及。
飓风将底部古老海水吹到海面。南极周围水域似乎是地球上不受全球变暖影响的少数区域之一。
凶猛的波浪曾差点让她跌出船外。南大洋是研究气候变暖的重要地区。
英国丁铎尔中心主任CorinneLeQur在2007年发表于《科学》杂志的研究显示,南大洋的碳吸收率在1981年至2004年间下降。但研究人员计划进行更频繁的测量,以便描绘更全面图景。